众所周知,糖尿病已经成为很多人健康的“甜蜜”杀手。有些糖友只知道看病要去医院,只依赖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殊不知要想控制好血糖,维持病情的稳定,更需要依靠自身和家庭管理的力量。那么,家庭管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糖尿病患者亲属应如何帮助糖友治疗?高危人群应如何防范才能躲过这个“甜蜜”杀机?为此,39健康网编辑特地咨询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龙驿。
家庭疗法就是要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运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个性、行为模式相互影响互为连锁的效应,改进家庭心理功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从而有助于糖尿病治疗... [详细]
根据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遗传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因素有关。糖尿病人除了控制饮食和使用药物外,还必须调整心理平衡,改善病人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帮助病人合理安排生活。
“按照2010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超过了1亿,但糖尿病专科医生只有3万人左右,比例很不协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龙驿表示,“就我而言,我一个月的门诊量平均为400人次,其中糖尿病患者就占了一半,有些基层医院的医生看的患者会更多。但毕竟医护人数有限,因此医院鼓励糖尿病病人的家属也参与到患者的血糖管理当中。[详细]
本期馆主:曾龙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合并症、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疾病、肥胖症运动障碍。
面对数量日益膨胀的糖尿病病人,医院除了治疗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逐级培养能管理糖尿病的基层医生,尤其是社区医生。社区是糖尿病的防治重点,只有发挥社区的作用才能做好糖尿病的管理工作... [详细]
居家管理意义重大糖尿病的居家管理意义重大,一方面患者得了糖尿病后,心理和情绪难免不稳定,家人的关爱和鼓励使患者在治疗上更加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家人对患者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进行支持和配合... [详细]
I型糖友自我管理差I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要面临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如身体开始生长发育、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所遭受的歧视等,曾主任建议家人要及时发现这些变化,给予关心和鼓励,并帮助、督促患者做好血糖的管理工作... [详细]
由于遗传基因几乎无法改变,加之肥胖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患者的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应从饮食和运动入手,注意控制饮食,多运动,将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合理的体重怎么衡量?如今运用得最广泛的是BMI(身体质量指数),不过由于脂肪分布位置的不同,对糖尿病的影响也不同,因此BMI不能全面地评价人的肥胖程度。临床上比较强调腹部脂肪堆积,即腹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常用腰围大小来判定。我国以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来诊断肥胖,所以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尽量将腰围控制在标准范围内,避免糖尿病找上门。
此外,由于高危人群往往具有糖尿病家族史,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以及患病时间也会提前。这类人群应及早做糖代谢筛查,最好在30岁左右做一次检查,若没有问题可3年后再进行;但如果查出有糖耐量减退等高危因素,除了要改善生活方式,还要每年进行一次筛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