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ging Cell:二甲双胍或可助人“返老还童”
2019年9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Aging Cell杂志发表的一项小型研究显示,二甲双胍以及其他两种激素组成混合物或可“逆转衰老”,Nature杂志同样对这项研究进行了报道。
此项研究纳入了9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这些参与者在一年期间坚持服用了三种常用药物(生长激素、脱氢表雄酮和二甲双胍)的混合物,科研人员通过检测他们人类基因组标记物,发现参与者的生理年龄被逆转了2.5岁,而且,他们的免疫系统也显示出恢复活力的迹象。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研究人员提到,本项研究仅为初步结果,样本量很小,并且没有对照组,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
2
Cell子刊:二甲双胍在小鼠模型中表现出“生发”能力
2019年7月,发表于Cell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小鼠模型研究中表现出了令人惊喜的“生发”能力。
研究人员对出生43天的雄性小鼠进行了刮毛处理,之后每隔一天使用一定浓度的二甲双胍进行局部干预,在治疗的第48天,原本光秃秃的皮肤长出了浓密的毛发,相比对照组,二甲双胍表现出了显著的毛囊激活和毛发再生能力,在雌性小鼠身上,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而二甲双胍的这种能力或与其诱导自噬的作用有关。
3
Sci Adv:二甲双胍可促进雌性小鼠认知功能恢复
2019年9月,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以促进成年雌性小鼠认知功能的修复,这种能力与雌二醇关系密切。
本项研究旨在探究二甲双胍对不同年龄雌性及雄性小鼠神经前体细胞(NPCs)的影响,并且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中,评估了性别因素在二甲双胍诱导的认知功能恢复中起到的作用。研究人员制备了新生小鼠中卒中模型,使用二甲双胍对小鼠进行干预,之后使用机关盒测试对其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具有激活脑内内源性干细胞池和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但在成年小鼠中似乎只对雌性动物有效。进一步研究表明,这是由于雌性性激素雌二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干细胞对二甲双胍的反应能力,而雄性激素睾酮则会抑制这种作用。
4
Nature子刊:揭示二甲双胍减肥机制
多项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在降糖之余可带来体重减轻的额外获益,但背后机制尚不清楚。2019年12月,发表于Nature Metabolism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谜底。
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会显著增加T2DM患者血清中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上调,而最近有研究表明,重组GDF15与脑干中的GDNF受体相互作用,能够抑制食欲并促进体重减轻。因此推测二甲双胍减肥的机理与对GDF15的调控有关,之后进行动物试验来验证。
在小鼠原代肝细胞中进行的体外给药试验表明,二甲双胍确实可使GDF15的表达增加55%。在GDF15基因敲除的小鼠中给予高脂饲料以及临床治疗剂量的二甲双胍,与相同处理的野生型小鼠相比,试验组小鼠无法产生GDF15上调,也未引起食欲降低和体重减轻,证实GDF15是二甲双胍减轻体重的重要一环。进一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增加肝细胞GDF15分泌是由ATF4应激通路介导的。
简而言之,二甲双胍抑制食欲并减轻体重的作用,与上调肝细胞分泌GDF15有关,并且这是由ATF4应激通路介导的。
5
JAMA子刊:二甲双胍联合抗癌药,可大大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
2019年9月,一项由墨西哥国立癌症研究所开展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于JAMA Oncology杂志发表,首次在临床试验中证实,二甲双胍联合一线靶向抗癌药物治疗,可将携带EGFR突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14个月。
本项研究共纳入来自墨西哥国立癌症研究所的139名晚期肺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9.4岁,女性占比65.5%),这些患者存在EGFR突变(T790M耐药突变除外),这些参与者此前未接受治疗,并且未患有糖尿病或者服用降糖药物。
2016年3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139名参与者被随机分入EGFR-TKIs+二甲双胍组(n=69,二甲双胍500mg bid联合标准剂量的厄洛替尼、吉非替尼或阿法替尼,)和EGFR-TKIs组(n=70)。研究结果显示,靶向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的患者,总生存期(OS)达到31.7个月,比对照组的17.5个月,延长了约14个月。
6
Cell:二甲双胍延长寿命机制或已探明
二甲双胍是使用最广泛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有研究表明其可能还具有延长生物体寿命的作用,但背后机制尚不明确。2019年8月,于Cell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试图揭示二甲双胍延长寿命背后的机制。
研究人员使用定植了大肠杆菌的秀丽隐杆线虫作为简化的宿主微生物群模型,让这些线虫吸收数百种不同的营养化合物,同时暴露于二甲双胍。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改变线虫的代谢和寿命,但这种效应的增强/抑制会受特定的营养物质影响,不过更为重要的发现是,肠道细菌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简单来讲,二甲双胍通过直接作用于肠道细菌,提高经cAMP诱导的胍丁胺(精氨酸代谢产物)的生成,从而改善模型生物的脂质代谢和寿命,胍丁胺是介导秀丽隐杆线虫寿命延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进一步分析,二甲双胍带来寿命延长的获益更深层次是源于脂肪酸代谢发生了明显改善。
7
较高剂量二甲双胍并未加重老年患者胃肠道反应
二甲双胍是各大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T2DM)一线用药,但其最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可能会令患者终止对于此类药物的使用。在老年T2DM患者中,随着二甲双胍剂量的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是否相应增加尚不得知,而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可能对于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为此,来自我国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科研人员,在我国人群中展开了此项随机对照研究,本项研究于2019年11月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杂志。
本项研究共纳入361名新诊断的老年T2DM患者,被随机纳入到组1:1000mg/d二甲双胍组(n=120);组2:1500mg/d二甲双胍组(n=121);组3:2000mg/d二甲双胍组(n=120),用药12周,以比较三组血糖控制和发生胃肠道不良事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胀和厌食)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不同剂量(1000mg/d、1500mg/d或 2000mg/d)的二甲双胍,在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换而言之,如果老年群体能够耐受1000mg/d的二甲双胍,医生可以较为放心逐渐将剂量增加到2000mg/d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不必过于担心胃肠道不良反应会因此加重。
8
二甲双胍或有助于黄褐斑的治疗
由氢醌+维甲酸+氟轻松组成三联疗法(TCC)是黄褐斑治疗的金标准,但长时间使用通常会引发药物相关不良影响(如面部萎缩)。2019年9月,一项发表于JCD的研究表明,外用二甲双胍在治疗效果方面与TCC相似,安全性更高。
本项研究纳入了40名成年黄褐斑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二甲双胍组(30%二甲双胍外用洗剂)和TCC组,治疗8周。研究人员评估了参与者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性指数(MASI),并且以整体改善量表(1-4级)来评估治疗有效性,以不良反应评估安全性。
二甲双胍显示出安全和有效:所有40位参与者均完成了研究。二甲双胍组的20位患者中,11位表现出1级改善(1%至<25%),此外,各有1名参与者表现出了2级(25%-50%)和3级(> 50%-75%)改善;在TCC组中,分别在14、2、1和1位患者中观察到1、2、3和4级改善。从治疗效果来看,两组均显示出了良好的有效性,且并无显著差异。在TCC组中有3名参与者出现不良事件,二甲双胍组中并未发生不良事件。
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对于黄褐斑的治疗,外用二甲双胍似乎是一种潜在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妊娠糖尿病是女性高危妊娠的一个十分危险的风险因素,其对孕妈妈和胎儿的健康有着非常巨大的不良影响。据国内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至少10%的孕妇会发生妊娠糖尿病,更有研究显示如按照2011年年底修订的国内妊娠糖尿病新诊断标准统计,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更可高达18%。专家普遍认为,妊娠糖尿病如此高的发病率很大程度上与国人在孕期不正确的营养饮食观念有关。那么在饮食营养方面如何做才能比较好地控制血糖,保护好孕妈妈和胎儿的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