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免疫治疗任重道远
蔡德鸿教授在1型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对于免疫治疗,他的感触很深。
“糖尿病免疫治疗的说法,并不是最新的理论。早在我年轻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卡介苗缓解1型糖尿病的研究了,经过十几年的研究,现在对人体免疫和糖尿病的认识其实已经更加深入了。”
的确,国内外对人体免疫与糖尿病的研究并非是最新的概念,在记者点击CNKI中国文献数据库检索后发现,仅中国国内对糖尿病免疫学的科研论文就已经达到了近20000份。可以想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针对人体免疫与糖尿病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那么,既然免疫治疗可以给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益处,为什么一直以来都没有能在临床上有所突破呢?如今的糖尿病免疫研究,已经深入到什么程度了呢?
蔡德鸿教授表示,目前国际上对免疫治疗1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方法并非是局限在卡介苗诱导肿瘤坏死因子杀灭免疫细胞的阶段,而是更多的在针对免疫抗体的“封闭作用”上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专家介绍,在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年会(ADA年会)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Barbara Davis糖尿病中心的研究人员就将他们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了报告,这其中就有最新的糖尿病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据了解,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有5个阶段:遗传学易感阶段、显性免疫学异常阶段、进展性胰岛素释放减少阶段、显性糖尿病阶段和胰岛功能完全丧失阶段。在前三个阶段,血糖均能维持正常,所以仅凭血糖监测是很难早期发现的,但如果血糖出现异常,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型糖尿病就已经发展到了最后两个阶段,胰岛分泌功能已经几乎完全摧毁。
于是,通过基因监测手段,早期对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并对易感人群进行骨髓移植逆转病程,或者使用免疫调节药物进行干预,将可能对患者的胰岛分泌功能造成影响的免疫抗体“封闭”起来,而不是将抗体彻底消灭,从而实现对早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保护。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近三年来,虽然实验在动物研究上能够得到验证,但在人体实验上,效果却远无法达到预期。
蔡德鸿教授对记者说,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实验动物都是经过挑选出来的“纯种”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往往能够得到优化,但人体更为复杂,实验结果也与动物实验大相径庭。
“对于新闻中报道的疫苗诱导TNF缓解1型糖尿病的研究结果,也仅仅只能作为个别病例的单中心局部临床实验,距离临床大规模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蔡德鸿教授说。
卡介苗计划免疫
会否对1型糖尿病有影响?
卡介苗对于新生儿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疫苗,也是出生后计划免疫的“第一针”。按照计划免疫的要求,新生儿出生24小时之内,必须注射卡介苗。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证实,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病的平均有效率为86%;预防结核相关死亡的有效率为65%,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死亡的有效率为64%,预防播散性结核死亡的有效率为78%。那么,在未来,“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是否有可能被写进卡介苗的使用说明书中呢?
蔡德鸿教授告诉记者,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免疫抗体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对于可能存在的多种糖尿病致病原因,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免疫治疗仅仅只是一种治疗理论,目前也仅仅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对于未来的临床应用,可以有所期待,但现实更应该脚踏实地做好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工作。”
此外,专家强调,免疫治疗目前最主流的研究方向仍然是通过“封闭作用”抑制免疫抗体,对于卡介苗在1型糖尿病治疗上的应用,并不是未来的主流。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张蓝飞 通讯员:胡琼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糖尿病及其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肾病等急慢性并发症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肺心病、支气管扩张、呼吸衰竭等呼吸系...
擅长领域: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的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末梢神经炎,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
擅长领域: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胃肠心脏汗腺植物神经 病变、早中期肾脏病变等)、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 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腺瘤等)、高脂血症、脂肪肝、更年期综 合症、高泌乳素血症、席汉氏综合症、痛风、骨质疏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