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水疱病于1930年被Kramer描述。1967年由Cantwell等正式命名为“糖尿病性水疱病”。有人将其归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并发症。
病因及高危人群
糖尿病性水疱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皮肤病并发症,也是糖尿病在皮肤的特异性改变。其发生率为10%~37%。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性水疱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
本病多见于老年、糖尿病病程长、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对紫外线敏感人群的患者。
此外,长期穿不合适的鞋子、血液循环下降、白色念珠菌感染及脚或手的其他伤害或刺激均可促进水疱的进展。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为微血管病变和周围神经受损导致皮肤营养障碍所致。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高血糖时细胞肌醇代谢异常,山梨醇代谢活跃,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营养障碍,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表皮细胞溶解性坏死,致皮肤结构改变;② 并发糖尿病肾病者钙、镁离子平衡失调,使皮肤结构脆弱。有学者曾用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水疱处真皮内血管壁有IgM沉积。故认为是血管炎性免疫反应。
总之,糖尿病性水疱病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其发病基础。
糖尿病性水疱临床特点
1.50岁以上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及病程较长者好发,多伴有多系统并发症。
2.并发水疱时病程多属晚期,血糖、尿糖均明显增高,病情加重。
3.水疱发生突然,常见于指(趾)、手足背,水疱多反复出现,形态类似烫伤水疱,大小不等,壁薄、透明,张力高,内含清亮浆液,周围无炎性红晕。如无继发性感染,水疱多在数周内自愈。如形成溃疡,则迁延不愈。
4.若局部合并感染,愈合后多遗留色素或瘢痕形成。本病亦可转变为胫前色素斑,偶可发展成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或糖尿病性坏疽。故糖尿病性水疱也可称为这些病变的早期症状之一,是糖尿病性坏疽诱因之一。
防治
平时注意并加强足部护理及保护,包括每天清洁并检查足部,穿着合适的鞋袜,不予局部按摩,不适用热水袋、红外线等取暖,减少局部皮肤受压或磨损等。当糖尿病患者出现水疱时应及时就诊,切忌自行处理水疱以减少感染风险。
糖尿病性水疱病防治的关键是积极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出现水疱常常预示糖尿病病情突然加重,不宜再用口服降糖药,应尽早使用胰岛素,尽快使血糖达标。预防感染、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措施。如水疱破溃更应引起重视,立即清洁换药,无菌敷料包扎,同时根据病情选择口服或静脉应用抗生素。
研究显示,糖尿病性水疱多在2~5周内自行痊愈,不留瘢痕,以后可偶然复发。糖尿病性水疱病虽无痛苦,但处理不当也可致残并且有该方面的相关报道。因此不可因为该病能够自行愈合而不积极治疗。另外,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皮肤水疱病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烂脚并非就是皮肤问题?或是糖尿病作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内分泌科赵同峰主任指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的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深层组织的破坏。糖尿病足之所以具有强大破坏力,是因为具有“病程长、难治愈、花费大”三大特点,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原因。
擅长领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擅长领域: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的冠心病、脑梗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末梢神经炎,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内分泌紊乱,运用经方诊治临床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糖尿病并发心、脑、肾、眼底、神经及其大血管病变,内分泌紊乱、痛风、不孕不育、月经病(闭经、痛经等)、更年期综合症、甲状腺肿大、甲状功能减退等内分泌有独到的认知及治疗方法,另外如外感、咳喘、冠心病、慢性肾病、白塞氏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强制性脊柱炎、牛皮癣、痤疮、慢性肠炎、乳腺增生、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症、小儿抽动症,肿瘤化疗后综合症、鼻炎、副鼻窦炎、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及其他内科常见病、疑难杂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