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糖化血红蛋白要长期测

2010-02-21 19:00: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据全球血糖控制特别工作组与诺和诺德公司联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只有28%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测过4次糖化血红蛋白。这一现象在全世界非常普遍,由于没有很好地使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数百万2型糖尿病患者面临并发症的风险。<br><br><br>

  近来,一些使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询问用了胰岛素后血糖控制已经达标,是否需要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高妍教授在诺和诺德公司组织的首届联合国糖尿病日媒体专访会上,对这一问题给出答案:血糖控制得再好也要坚持测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是三个月测一次,如果血糖控制达标,病情稳定,四到六个月测一次也可以。

  据全球血糖控制特别工作组与诺和诺德公司联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只有28%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测过4次糖化血红蛋白。这一现象在全世界非常普遍,由于没有很好地使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数百万2型糖尿病患者面临并发症的风险。

  高妍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往往是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没有定期测糖化血红蛋白。她强调,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早期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后期的合并症就会减少。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能更好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使血糖控制更容易达标。但血糖控制得越好,越不能放松对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同时,仍然需要了解餐后血糖是否也达标了。

  因为如果餐后血糖在11.1mmol/l以上,把餐后血糖降低2mmol/l,患者可以减少28.8%的猝死危险,如果餐后血糖在7.8到11.1mmol/l之间,减2mmol/l的话,猝死的危险减少21%。

  这两个结论说明,不论是大于7.8mmol/l还是11.1mmol/l以上,餐后血糖只要减低2mmol/l,猝死的危险都有明显的减少。因此,要格外重视。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糖尿病
  • 参芪降糖颗粒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II型糖尿病。[详细]

    去看看 ¥58.0
  • 糖脉康颗粒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用于气阴两虚血瘀所致的口渴喜饮,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便秘,糖尿病Ⅱ型及并发症见上述症候者。[详细]

    去看看 ¥42.0
  • 降糖宁胶囊

    益气,养阴,生津。用于糖尿病属气阴两虚者。[详细]

    去看看 ¥10.45
擅长糖尿病专家更多
  • 魏文斌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领域:眼底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

  • 姚欣艳副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偏侧面肌痉挛、急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各种神经痛、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空洞症、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中枢神经系统各类感染性疾病、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癫痫、癫痫持续状态、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性瘫痪、缺血缺氧性脑病、脱髓鞘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遗传性共济失调、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睡眠障碍、眩晕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雷诺病、全身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病变、中毒和药物不良反应所致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孙雪英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技术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衰、脑梗塞、脑萎缩、慢性肾功不全、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胰腺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病、肝硬化、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月经不调。以及湿疹、痤疮等各种疑难杂症等。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