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飘香的粽子、冒油的咸鸭蛋,不禁让人口水直流。但是,每年端午节前后,前往内分泌科就诊的糖尿病人中血糖失控的比例都会升高。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主打美食,人们似乎很难抵挡得住它的诱惑,甚至总有不少糖友想吃些粽子解解馋。然而一旦没控好量,血糖可能就要遭殃了……
其实粽子可以吃,但你得这样吃!
1.吃粽前,看看自己是否满足这几点:
空腹血糖低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5%、近期血糖保持较为稳定,未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
2.吃粽时,选个头小、油盐少、无添加糖
对于粽子,一定要有所选择。尽量不要选择枣泥粽、豆沙粽这一类比较甜的粽子;也不推荐吃含五花肉、蛋黄的咸粽子;可选择不额外添加糖分的粗杂粮杂豆粽,如红豆粽、黑米粽、八宝粽或添加荞麦、糙米、燕麦米等替代部分糯米的粽子。
吃粽时,还可以配绿茶、普洱茶或绿叶蔬菜来解腻消食,也利于血糖的控制。另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3.吃粽后,测测餐后血糖水平
糖友吃完粽子后,一定要记得监测餐后血糖水平,确保不会因为吃粽子导致血糖发生大的波动。
最后,别指望吃凉粽子就能减少热量摄入!另外,粽子中的糯米放凉后也会增加消化难度,所以粽子最好还是趁热吃。如果你已经吃了粽子,又害怕餐后血糖过高,不妨试着让身体运动起来。
擅长领域:针灸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各种关节痛、失眠、头痛、胆囊炎、胆石症、便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单纯性肥胖、痤疮、黄褐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哮喘、咳嗽、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小儿脑瘫、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糖尿病发症、中老年压力性尿失禁、下肢静脉曲张、面瘫和中风后遗症后期康复治疗等。
擅长领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血液病专业委员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深圳市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原副会长,深圳市人民医院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诊治范围: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慢性荨麻疹,暗疮,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病,不孕不育症,顽固性咳嗽,小儿消化不良,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养。主持和参与国家与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5项获科技进步奖。编著主编与参编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擅长领域:眼底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