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从患病的那天开始,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将和各类降糖药相伴。不同型的糖尿病患者因胖瘦不同,病程长短不同,年龄不同,并发症不同,选用的药物种类、服用的药物剂量不同。然而,面对药店里陈列的数十种口服降糖药,您了解多少?您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病情的药呢?相信您看了专家对各类口服降糖药的横向比较后,心中就有数了。
在临床上,我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糖尿病患者来就诊时开门见山,“大夫,给我开点儿最好的降糖药吧,我不在乎钱”。实际上,各种口服降糖药能在市面上存在,就说明它一定有某个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各种口服降糖药只有服用的合适不合适,而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比如说,对于磺脲类降糖药而言,降糖作用强的引起低血糖的危险就大;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降糖作用就较弱或者较短。
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为中等偏强。磺脲类药品按每片剂量从小到大包括:格列美脲(伊瑞)、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哒)、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甲磺丁脲(D860)等等。
各种磺脲类降糖药的优点各异,但副作用差不多,仅仅为程度的不同而已。
看看:您可以服用吗磺脲类降糖药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进而降低血糖。所以,适合服用磺脲类降糖药治疗的患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⑴经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仍不好的患者。
⑵有一定胰岛素分泌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对于已经没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磺脲类药几乎没什么作用。
⑶体重正常或者偏轻的患者。
警惕:副作用对您的伤害正如任何一种口服药物一样,磺脲类降糖药也有其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包括:
⑴低血糖症。这是磺脲类降糖药最重要,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副作用。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磺脲类降糖药都有可能引起低血糖症,但实际上各种磺脲类降糖药引起低血糖症的危险性有很大区别,作用越强引起低血糖的可能性就越大。从降糖的角度来说作用强者是好药,但从引起低血糖的角度来看,它又不那么好了。
⑵体重增加。磺脲类降糖药使用后,胰岛素分泌量增加,糖分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在血糖下降的同时,如不注意饮食调节和适当的运动,可能使患者的体重增加。
⑶其他问题。如消化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血细胞减少、头晕、视力模糊、身体平衡功能发生障碍等神经系统反应,但均不常见。
比比:常用药品的优缺点甲磺丁脲(甲糖宁、D860) 甲糖宁在胃肠道吸收迅速,服药后2~4小时出现明显的降糖作用,半衰期(编者注: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减少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为4~6小时,持续12小时后消失。甲糖宁作用平和,作用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发生低血糖症的机会比较少,即使肾功能有点儿问题,也还是可以小心地使用。甲糖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价格比较便宜,很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格列齐特(达美康) 达美康自胃肠道迅速吸收,在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所以吸收得比较慢,它的半衰期为10~12小时,是各类降糖药中半衰期最长者之一,所以作用时间比较长。达美康作用也比较温和,但由于它的作用时间较长,所以临床降糖效果较强。除了刺激胰岛素分泌外,达美康还有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小板凝聚性,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格列喹酮(糖适平) 糖适平经口服后吸收快而且完全,半衰期最短,仅为1~2小时,8小时后血液中已无法测出,而且它的分解产物也没有降糖作用。糖适平最大的特点是它95%通过胆汁排出,自肾脏排出的比例不足5%,而且作用温和,很少引起低血糖症。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特别适合老年以及有轻、中度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
格列吡嗪(美吡哒) 美吡哒在口服后也能迅速而完全地被吸收,30分钟后胰岛素已经升高,半衰期仅2~4小时,作用强度仅次于优降糖,是一种短效磺脲类降糖药,最适合餐后血糖居高不下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它引起低血糖的机会也很小,所以对老年人尤为适宜。国外有人主张不用长效降糖药,以免累积起来造成低血糖症,而且刺激胰岛时间太长,可能会引起胰岛功能衰竭,或引起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高胰岛素血症,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美吡哒和糖适平都属于短效口服降糖药。
格列本脲(优降糖) 优降糖是最早用于临床的第二代磺脲类口服降糖药,它的作用强大而且持久,是目前作用最强、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磺脲类降糖药。有人发现优降糖能进入胰岛β-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它的作用时间长而且强度大。优降糖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严重时足以致死,现在报道的低血糖症多是由于吃优降糖不合适造成的。有些中药,如消渴丸、糖威胶囊中也都含有优降糖。优降糖效力强、价格低,现在我国口服降糖药市场上首屈一指的就是优降糖,其次就是消渴丸。
格列美脲(伊瑞) 伊瑞是一种新型磺脲类降糖药,使用剂量小而作用强,降糖作用与血糖升高有关,血糖不高时降糖效果不明显,所以不大引起低血糖,其降糖方式和降糖效果与优降糖都很相似。
对一种药的评价,不外乎是疗效如何,副作用大不大,服用是否方便,价格是否合理等,从这些角度来看,每种药都有它的长处,也都有它的弱点。所以,患者和医师共同寻求的应该是药物的合理、正确选择,而不应奢求一种对任何一位患者都合适的“好药”。也不能轻率地认为“便宜没好货”,“一分钱一分货”,以价取药。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