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糖尿病大国,目前发病总人数已超过4000万,并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微型血糖仪的问世,给患者掌握病情和指导用药带来了极大方便,甚至许多家庭完全依靠它,而不再定期去医院复查血糖。虽然血糖仪具有体积小、使用方便、采血量少、检测快等优点,但它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患者的烦恼
自半年前在医院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60岁的马女士,已经先后购买了3台血糖仪,经常在家做自我采血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调节胰岛素用量。
最近,马女士发现,监测值一直偏高,就决定到医院就诊。医生详细问诊后,又为她做了生化检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得出的结果,令马女士大吃一惊:还是按照原来的胰岛素注射量,血糖却“降”了下来。
“我一直都很信赖血糖仪的测量结果,根据结果来调节饮食和运动量,没想到它会不准,我觉得最近这段时间药都白用了!”马女士和家人一肚子火。
“洋”标准水土不服
凡事都有一个标准,就是有误差,也该有个规定。但据记者了解,现在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对血糖仪误差的统一要求。市场上流行的美国、日本、韩国品牌血糖仪,都在执行着各自的误差标准。
记者到齐市南马路和龙北街等几家经销医疗器械的商店暗访,销售血糖仪的店员,给出的误差允许范围分别为10%左右、15%和0.5几种不同版本。
正是因为国家标准的缺失,才导致生产厂家、经销商“有机可乘”。
许多医疗界人士都对美国糖尿病协会所定的血糖仪标准提出质疑:与国内医疗界“差距甚远”,这将直接导致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使用条件环境相对较差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走进用药误区。专家指出,医疗产品无小事,如果不尽快出台血糖仪允许误差的本土标准,将会损害到像马女士那样的千千万万糖尿病患者的切身利益。
比较着用是上策
针对马女士提出的误差较大的质疑,血糖仪客户服务人员则强调:血糖仪产品说明书上已标明,“不作为诊断之用,只作为日常监测用途,监测结果不能代替对疾病的诊断。”
对此,齐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检验师王德明告诉记者,大型医院使用的生化分析仪,属于“全定量”设备,而血糖仪属于“半定量”设备,两者不能在精度、操作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比较。
王德明指出,全定量设备,对准确度有明确的专业要求,血糖仪最好依据生化分析仪的测查结果,进行精度校正后再使用,并定期到医院复查,以免影响治疗。
也有内分泌医生提出建议:微型血糖仪可用于患者全天检测7次。即三餐前(包括早晨空腹)各1次,三餐后(从吃第一口饭算起)2小时各1次,晚上临睡前再加测1次。并每隔半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静脉血样的血糖检测,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治疗效果的依据。
(实习编辑:陈占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