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妈经常闹肚子,吃了不少消炎止泻的药都没治好,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成了医院的常客。医生为她做纤维镜和肠镜等检查,都没查出问题。一位细心的医生发现李大妈虽然拉肚子,但食欲却很好,一直吃得很多,饭量也比一般人要大,怀疑腹泻是糖尿病所致,经检查血糖和尿糖,果然是糖尿病。
糖尿病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或虽经治疗但血糖控制得不好,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患者肠道微血管病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损害,继而导致肠蠕动失常、肠道内细菌异常繁殖及消化吸收功能不良,从而发生腹泻。糖尿病性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趋势,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随着病程的延长,胃肠道症状的发生亦会增高。糖尿病性胃肠病发病率为30%~76%,但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者仅占糖尿病患者的20%~40%。由于以往人们认识不足或受检测方法的限制,大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治。
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性胃肠病常累及消化系统的多个脏器。
大约有76%的患者有胃运动功能障碍,即“糖尿病性胃轻瘫”,其病理生理特点是胃肠张力和收缩力下降,蠕动减慢,排空延迟,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不适感、早饱。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糖尿病伴发小肠、结肠和肛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十分常见,患者常常表现为慢性便秘、腹泻或大便失禁。腹泻和便秘分别见于22%和60%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腹泻常为顽固性、间歇性腹泻,棕黄色水样便,量较多,偶可伴有里急后重。腹泻可发生于任何时间,以夜间及清晨多见,每日少者3~5次,多者可达20~30次。有些患者伴有大便失禁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间歇期排便可正常。糖尿病性便秘也表现为间歇性。
虽然有些口服降糖药如双胍类(二甲双胍等)、α—糖苷酶抑制剂(拜唐苹、卡博平)也可引起胃肠反应,但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中只有腹泻和便失禁与之有关,其他并非由口服降糖药引起,说明不能用口服降糖药物解释糖尿病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糖尿病为何会累及胃肠道
胃肠损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的胃肠症状有两类:
第一类以胃部症状为主,患病时间愈久愈明显。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胰高糖素分泌过多导致胃张力下降,胃动力不足,胃排空延迟,出现上腹不适、食欲差,腹胀,恶心、烧心等。症状可短暂好转,也可持续存在。做胃钡餐检查可发现钡剂在胃内停留达6小时以上,胃蠕动减弱或消失,胃扩张。以上表现医生称之为“胃轻瘫”。
第二类则以肠道症状为主,患病8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神经和微血管病变使肠道动力减弱,食物通过小肠时间延长,细菌大量繁殖及大量胆盐分解可引起腹泻,电解质失衡,胰腺分泌脂肪酶减少,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可引起脂肪泻,一天3-5次,或20次以上,但多无腹痛。如胃肠动力差排空过慢也可致顽固性便秘,有的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治疗糖尿病胃肠并发症,重点在于有效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进一步进展,但对症治疗也不能忽视。甲基维生素B12(弥可保)对神经损害有一定疗效,可每天肌注500微克,2~4周一疗程,维生素B族也常用于神经病变的治疗。胃轻瘫可选用胃动力药吗叮林、莫沙比利等。氯化氨甲酰胆碱、溴化吡啶斯的明对改善腹胀有效。腹泻由于细菌过度繁殖引起者可用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腊状芽孢杆菌、乳酸菌素等。非感染性腹泻可服易蒙停。
久治不愈的腹胀、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者应该检查是否患有糖尿病,以便及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糖尿病。
五技巧调理糖尿病胃肠紊乱
严查血糖认真控制糖尿病,定期复查血糖特别是餐后2小时血糖值。有的患者虽然空腹血糖正常,但是餐后血糖偏高,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按时服药,控制高血糖状态。
注意保暖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应变能力差,要尽量避免突然接触冷空气。即便是为了“败火”,也不要大量吃冷饮和凉拌菜,以免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腹痛、腹泻。
调整食谱应该尽量少吃使胃肠胀气、排气增多的食物,如牛奶、豆类,减少小麦、土豆和玉米等淀粉样食物的摄入量,因为这些食物大部分要靠大肠内部的细菌代谢分解,从而使产气增多。不过,不同的人对上述食物的反应是不同的,这就要细心观察自己的排气量与进食不同食物的关系。炒菜烹调时可以适当加入姜、蒜、胡椒等调味品,有助于减少排气。咖啡、巧克力、李子、梨、桃子、果脯、果酱等食物可加快肠蠕动,也应减少摄入。
稳定情绪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情绪紧张可以直接加快胃肠道的蠕动,导致腹泻。
按摩腹部可以每天早晚在空腹时按摩腹部。左手在上,从右向左顺时针转,右手在下,以肚脐眼为中心从左向右逆时针转着按摩:每次50次。这样的按摩可以改善胃肠的蠕动和血液循环。也可以点按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加强胃肠有关经络的疏通。持之以恒,必有效果。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李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