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糖尿病患者减肥别反弹,“复胖”让心血管风险卷土重来!

2019-10-26 14:00:23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  我也不想反弹,可我就是胖了怎么办!?


  [1] JAHA:糖尿病患者减肥后反弹,心血管风险也一样反弹!

  减肥后反弹很常见,对于糖尿病患者也是如此。Look AHEAD研究中的糖尿病患者在1年的强化生活干预之后 不少都瘦了下来,同时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4年的随访期间又有不少人胖了回去。最近的研究分析了不同体重的变化对于患者心血管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保持减肥后体重的患者,心血管风险指标都比体重反弹的患者更好。如果能保持75%的减肥效果,那么相对而言心血管风险就不会显著反弹。这一研究强调了在减肥后继续干预,保持减肥的效果的重要性。

  [2] NEJM:“人工胰腺”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突破6个月

  最近的随机多中心研究以2:1的比例匹配了闭环系统和传感器增强泵对照的168名糖尿病患者,评估胰岛素输送自动化的闭环系统对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闭环的胰岛素输送系统可连续性监测血糖并在需要时使用胰岛素泵自动递送胰岛素,期间不需要患者的干预。为期6个月的研究结束后发现,闭环组参与者的血糖达标时间比例从61%上升到了71%,而对照组的血糖达标时间比例仍为59%;其他血糖水平的指标同样更青睐闭环组。两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没有显著的差异,闭环组出现了1例酮症酸中毒。同时发表了评论文章《向胰岛素自动输送进发》。

  [3] JAMA Netw Open:母乳喂养的妈妈不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压

  母乳喂养不仅对孩子好处,最近的研究还发现母乳喂养的妈妈不容易得糖尿病、高血压。这项分析纳入了6项分析母乳喂养与糖尿病和/或高血压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其中,4项涉及20.6万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超过12个月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30%(OR 0.70, 95%CI 0.62-0.78; p <0.001);5项涉及25.5万名参与者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超过12个月可使高血压风险降低13%(0.87, 0.78-0.97)。研究认为,母乳喂养这一因素很容易就能实施并且几乎没有什么风险,可能对母亲的心血管结局产生积极影响。

  [4] JCEM:糖尿病患者睡不好,血糖跟着也变差!

  糖尿病患者的睡眠状况可能与血糖控制水平有关,最近的荟萃分析纳入了78项研究分析了糖尿病患者失眠的患病及其与血糖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失眠的比例为39%,失眠与较高的HbA1c水平以及较高的空腹血糖水平有关。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失眠且可能与血糖控制不佳有关,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较低,因此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还不很明确。

  [5] Diabetes Obes Metab:GLP-1 RA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的心血管预后试验(CVOT)结果发现这类药物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风险。最近的荟萃分析纳入了7项相关的研究 ,发现所有的试验均显示出GLP-1RA与安慰剂相比能够降低MACE的风险,降幅为13%。此外,研究还发现心血管死亡风险、全因死亡风险、心肌梗塞风险和卒中风险也下降了9%~14%不等,但因为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没有显著降低。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肥胖不影响这一结论。研究指出,GLP-1RA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但对于不同患者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6] JAMA Netw Open:怀孕期间空气差,孩子可能“不聪明”

  甲状腺关系到胎儿大脑的发育,因此对于孕妇而言十分重要。最近的研究分析了孕早期空气污染与孕妇甲状腺功能的关系。研究纳入了4个欧洲队列和1993名美国参与者的数据,使用了多种模型对孕妇孕早期接触的空气污染和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孕妇暴露于更高水平的PM2.5与甲状腺素水平降低相关。如果孕妇有甲状腺功能障碍,这可能会影响到胎儿的大脑发育,可能会让孩子“不聪明”。

  [7] Diabetes Obes Metab: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容易卒中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可能与卒中的风险有关,最近来自的瑞典的研究分析了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是否能够预测首次卒中的发生。研究共纳入了超过40.6万名糖尿病患者并与200万名正常对照相匹配。

  在7.3年的随访期间,共有6.5% 的糖尿病患者卒中,4.4%的正常对照卒中。分析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水平越高相应的卒中风险也就越高。对于HbA1c水平最高的人群,HbA1c水平每增高10mmol/mol,相应的死亡风险就会增加71%。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与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增加有关。

  [8] BMJ:“英年早胖”容易“英年早逝”

  最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了成年后体重变化对于各种原因死亡风险的影响。研究共纳入了3.6万名40岁或以上的人群,在研究开始时接受了身高和体重测量并分别回忆了25岁和纳入研究10年前的体重。

  在平均随访12.3年后发现,人到中年从“不胖”变“胖”的人群的死亡风险比一直保持正常体重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22%,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了49%;中年以后从“胖”变为“不胖”反而与全因死亡风险上升30%以及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48%有关;如果“胖”得始终如一,那么全因死亡风险会上升61%。

  研究人员指出:在整个成年期保持正常体重,尤其是不要“英年早胖”是避免“英年早逝”最重要的方法。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糖尿病
  • 参芪降糖颗粒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II型糖尿病。[详细]

    去看看 ¥58.0
  • 糖脉康颗粒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用于气阴两虚血瘀所致的口渴喜饮,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便秘,糖尿病Ⅱ型及并发症见上述症候者。[详细]

    去看看 ¥42.0
  • 降糖宁胶囊

    益气,养阴,生津。用于糖尿病属气阴两虚者。[详细]

    去看看 ¥10.45
擅长糖尿病专家更多
  • 魏文斌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擅长领域:眼底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

  • 王曙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擅长领域:内分泌疾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甲状腺等。

  • 董振华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风湿免疫病、慢性肝病、内科杂病及肿瘤辅助治疗。TCM treatment for rheumaimmune systemic diseases, chronic liver diseases, tumor and other internal medical diseases.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