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这10条内分泌领域最新报道,再不知道就OUT了!

2019-10-25 00:24:11医学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  2019年已经过去3/4,现在为你盘点最近最热门的10大饮食报道!先点收藏!


  PART 1

  1

  隔日禁食更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

  超重/肥胖的人群经常会出现胰岛素抵抗,隔日禁食和限制热量摄入的饮食均有可能降低这一人群的糖尿病风险,不过究竟孰优孰劣尚不清楚。最近来自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则认为,隔日禁食的饮食干预能够更有效地减轻参与者的胰岛素抵抗。

  研究共纳入了43名BMI至少有25kg/m2、胰岛素抵抗的参与者,其中11人接受隔日禁食,17人被限制了热量摄入,15人保持自己的饮食习惯。在12个月的研究中,隔日禁食的参与者在前6个月里,必须在一天之内摄入所需热量的125%并在第二天将摄入量降至需要的25%;后6个月的比例则为150%和100%。限制热量饮食的参与者在最初的6个月内将热量限制为需求的75%;后6个月内将热量限制为需求的100%。

  结果显示,限制热量摄入的参与者体重减轻了6%,而隔日禁食的参与者体重减轻了8%,两者均比常规饮食的参与者更瘦了,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隔日禁食真正的益处在于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抵抗(p<0.05),隔日禁食的空腹胰岛素减少了52%,而限制热量摄入组仅减少了14%,胰岛素抵抗水平的降幅也有显著的差异(53% vs 17%, p<0.05)。

  研究人员指出隔日禁食的参与者一直在努力达到自己的饮食干预目标,因此期长期的可持续性和耐受性仍然存疑。不过,隔日禁食的方案虽然摄入了更多的热量却能够减轻更多的体重,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也更为明显,这倒是让人啧啧称奇。

  2

  糖尿病患者生酮饮食需同步调整用药

  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想要选择生酮饮食或者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确有可能降低血糖,但也有可能出现尿量增加,导致脱水和低血糖的风险增加。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开始生酮饮食或其他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时候需要同步调整用药方案以避免一系列的风险。

  在ADA 2019年会上,来自克利夫兰诊所糖尿病中心的Diana Isaacs为大家介绍了一些药物调整方案。首先对于某些药物应该谨慎使用,Isaacs建议停用在饮食干预期间停用磺酰脲类、格列奈类和餐时胰岛素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采用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患者也不需要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如果没有出现酮症酸中毒,SGLT2抑制剂可以继续谨慎地使用;胰岛素和噻唑烷二酮类可能会增加体重,应该考虑停用;具有利尿作用的降压药物用量可以减半。

  对于胰岛素的使用,Isaacs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将基础胰岛素减少30%-50%,将U-500胰岛素减少50%,并将短效/长效组合的胰岛素产品换成基础胰岛素;1型糖尿病患者调整则复杂得多,需要减少约20%的基础胰岛素并监测血酮,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则应该立即停止这一饮食干预。

  此外,对于接受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患者而言,可能需要通过摄入一些蛋白质的手段来改善低血糖。同时,摄入很少的碳水化合物可能会导致便秘,饮水可能会改善这一症状,但又有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因此,这些饮食干预计划需要在严格的医学督导下进行。在获得正确指导的前提下,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可能是一次健康的尝试。

  3

  糖尿病该需要膳食补充剂吗?

  2012年的研究显示,美国26.2%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了膳食补充剂或替代性的药物。然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补充剂?那些补充剂吃了反而有害?来自美国犹他大学药学院的Laura Shane-McWhorter教授就此接受了访谈并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Shane-McWhorter教授指出,56.9%的人使用的膳食补充剂或替代性的药物是草药,患者通常会更相信这些草药的“疗效”,而非处方药,认为这些草药更为“天然”,能够无副作用地控制血糖,甚至疗效比处方药还要好。不过,这些补充剂没用最多浪费一点儿钱,但对身体有害的话,那可真的是得不偿失。对于患有肝病的人应该避免肉桂等具有潜在肝毒性的补充剂,而血压不好控制的人群则应该避免摄入人参。

  对话中还讨论了几种流行补充剂的作用:芦荟可能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其纤维或许能够阻止葡萄糖的吸收并促进益生菌的生长;苦瓜可能会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血糖的升高,但不推荐用苦瓜治疗糖尿病,因为实际上没用;肉桂对于空腹血糖或者甘油三酯水平的降低有关,但对HbA1c水平的改善无效;亚麻籽含有α-亚麻酸和木脂素,虽然人们经常希望这一补充剂能够带来减重、降糖等效果,但研究一直无法证明它有用;有一些研究表明,乳蓟可能对肝病和改善血糖有帮助。

  医疗保健人员应该与患者一起讨论是否使用补充剂,综合考虑现有的证据、患者的疾病控制目标、可能的副作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来做出决定。Shane-McWhorter教授着重提醒患者,所谓的补充剂并不是经过FDA批准的药物,而仅被视作一种食物。

  4

  “正念饮食”对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什么?

  近来“正念饮食”的说法甚嚣尘上,这是什么新的饮食方案?糖尿病患者能不能试试看?这一饮食干预和之前的种种方案有何不同?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两名“正念饮食”方面的专家Megrette Fletcher和Michelle May就此接受了访谈,为我们介绍了正念饮食的概念及其对于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帮助。

  她们指出,正念饮食起源于正念,所谓的正念是选择去不加判断地意识到当下。我们现在就可以试试,尝试着去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本身,只去注意身体的感觉,如果感觉不舒服的话,你又能做出什么改变?比如换个姿势,找点东西喝或者找条毯子?而正念饮食就是通过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感受,从而让你能够照顾好自己。

  饮食干预有时会限制人们摄入某种食物或者某种营养素的摄入,但这可能很难坚持,甚至有可能引起饮食失调。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因为自己未能坚持饮食干预而感到自责,或者因为无法坚持而对饮食干预避而不谈。我们的饮食干预往往更注重数字上的改变,这让患者无法关注到日常生活中可能影响到血糖的点点滴滴。

  正念饮食的重点则不是把饮食习惯限制在数字的条条框框之中,而是要求人们注意自己的身体。比如,当你发现自己吃的太饱,正念饮食会让你意识到这一点,并注意到原来自己正在为了“光盘”而吃的太多。在吃下一段饭的时候,你就不会吃的太多,甚至还会检测一下血糖,思考吃得太多对于血糖的影响。

  专家建议人们在吃东西的时候问自己六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吃?你什么时候想吃?你喜欢吃什么?我怎么吃?我吃了多少?我的摄入的热量用到哪里去了?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体,正念饮食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用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饮食习惯,不需要去“迎合”饮食的种种要求,而是学会“聆听”自己身体的声音,接受自己无时不刻需要管理饮食和控制血糖的事实。

  5

  超加工食品导致暴饮暴食、体重增加,可别吃太多!

  低碳水饮食、生酮饮食、原始饮食、高蛋白饮食、低脂饮食、植物性饮食……种种饮食方案之间争议不断,好不热闹,让大家无所适从,但这些大相径庭的饮食方案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避免摄入过多的超加工食品。这一“默契”,得到了最近的研究的佐证,超加工食品会导致暴饮暴食、体重增加。

  这项来自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与肾脏疾病研究所的研究纳入了20名体重稳定的成年人,参与者在为期28天的研究期间随机接受超加工食品或未经加工的饮食2周,随后互相交换。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者每天都能吃3顿饭加零食,两种饮食在总量、能量密度、宏量营养素、纤维素、糖和盐水平上得到了匹配,但两组食品的热量差异很大。

  结果发现,参与者在在接受超加工食品时,平均每天的能量摄入会增加508kcal(p=0.0001)。这一现象与碳水化合物(280 kcal, p<0.0001)和脂肪(230 kcal, p=0.0004)摄入的大量增加有关,但蛋白质(-2 kcal, p=-.85)的摄入量没有显著的改变。这一能量摄入水平的该拜年使得参与者的在超加工食品阶段体重增加了0.9kg(p=0.0009),其中脂肪增加了0.4kg(p=0.0015);在未经加工的饮食阶段,体重反而下降了0.9kg(p=0.007),脂肪也减少了0.3kg(p=0.05)。

  参与研究的Kevin D. Hall博士指出,虽然很难直接把来自研究的结论直接推广到现实生活中去,但与摄入未经加工的食品相比,摄入更多的超加工食品的确与摄入更多的热量有关,相应参与者的体重也有所增加。限制超加工食品的摄入可能是预防和治疗肥胖的有效策略之一。

  PART 2

  6

  摄入饱和脂肪促进脂肪肝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更健康!

  脂肪肝不是你想得就能得,你要吃饱和脂肪才会得。最近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指出,摄入过多的植物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似乎不会引起肝脏中脂肪累积,但饱和脂肪就不同了,即使摄入量相同,饱和脂肪还是能够大大增加肝脏中的脂肪累积,导致脂肪肝的产生。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60名查重或肥胖的参与者,在为期12周的研究期间,随机让参与者接受了富含植物来源不饱和脂肪酸的精制葵花籽油制作的松饼或者富含饱和脂肪的精制棕榈油所制作的松饼,共计8周,期间体重增加了3%;随后的4周则接受了每天800kcal的低热量饮食。

  结果发现,两组参与者的体重增幅相近(2.31 vs 2.01 kg, p=0.05),但吃棕榈油松饼的参与者肝脏内的脂肪含量增加了惊人的53%,但吃葵花籽油松饼的参与者肝脏内的脂肪不增反减,平均降低了2%,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1)。研究中的结果显示,经过两组患者的体重增幅相近,但植物来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并没有增加肝脏内的脂肪,对于肝酶水平和血脂也没有任何不良的影响。

  参与研究的中摄入过多的卡路里临床营养与代谢副教授Ulf Riserus指出,学会在饮食中选择正确的脂肪有助于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重要意义。肝脏内的脂肪累积增加时许多肝病的起点,与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也有密切的关系,饮食将会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拓展相关的研究,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脂肪肝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获益。

  7

  补充维生素D改善胰岛素敏感性、β细胞功能,又翻身了?

  维生素D是一个争议相当大的主儿,ADA 2019大会上发布的D2d研究刚刚宣告维生素D预防糖尿病无效,马上就有研究反咬一口,指出在在糖尿病高风险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中,补充6个月维生素D能够延缓这一人群的代谢恶化进程。

  这项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大学拉瓦尔分校医疗中心的研究纳入了96名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或根据腰围和胰岛素抵抗指标被认为是糖尿病高风险的参与者,在研究期间每天随机服用5000IU的维生素D或安慰剂。所有参与者的基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不高于55mmol/L。

  在6个月的补充之后,参与者反应外周胰岛素敏感性的M值从基线的3.97 mg/kg/min上升到了4.88 mg/kg/min,而安慰剂组的参与者的M值则没有明显的变化,服用维生素D能够显著改善参与者的外周胰岛素敏感性(p=0.009)。在那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M值均有所增加,糖尿病的进程有所减缓。相比之下,服用安慰剂的参与者M值则几乎没有变化。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在没有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的参与者中,维生素D和安慰剂治疗之间的M值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维生素D还是不能够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但却又可能延缓其进程。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补充主要能够改善参与者的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对于β细胞功能也有保护作用。

  作为一个争议很大的补充剂,维生素D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没有理清楚过,种种因素均可能影响研究的结果,想要真正肯定或否定维生素D在控制降低糖尿病风险中的作用,可能还是需要更多的研究。

  8

  植物性饮食肥胖人群胰岛素敏感性、β细胞功能

  你维生素D能行的,多吃点青菜也能行!除了维生素D可能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β细胞功能的作用之外,最近的研究发现,植物性饮食可能也具有相似的作用。实际上植物性饮食已经被证明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的风险并有望用于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

  这项来自美国医师医药责任协会的研究共纳入了75名超重/肥胖参与者的数据,其中的38名参与者要求遵循由由蔬菜、谷物、豆类和水果组成的低脂纯素食饮食,而余下的37米参与者则不作出任何改变。女性被允许每天饮酒1份,男性可以饮酒2份。研究共持续了16周,研究人员比较的干预前后参与者代谢指标的变化。

  结果显示,与没有作出任何改变的对照组参与者相比,素食组参与者进食后的胰岛素分泌水平显著上升(p<0.001),同时反应胰岛素抵抗水平的HOMA-IR显著下降,HOMA-IR水平可BMI以及内脏脂肪含量的变化显著正相关。

  参与研究的临床研究主任Hana Kahleova博士指出,这一研究证明了为期16周的植物性饮食就能改善参与者的β细胞功能。在糖尿病前期或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通过采用植物性饮食或许可以保留甚至逆转β细胞的功能。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在糖尿病的早期就开展相关的饮食干预措施,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当然,研究人员并不期望每个人都能接受植物性饮食的干预,但对于想要尝试的患者而言,对这一方法保持开放、尝试的心态或许能够改变他们的糖尿病进程,甚至成为彻底扭转患者的糖尿病的开始。

  9

  多不饱和脂肪酸无法预防糖尿病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包括ω-3、ω-6和ω-9脂肪酸, 比如鱼类中常见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以及来自植物的亚麻籽油、菜籽油中的α-亚麻酸、亚油酸等。许多指南建议减少饱和脂肪的的摄入并增加多不饱和脂肪的摄入来预防2型糖尿病,但最近发表在BMJ的研究认为摄入更多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似乎并不能减少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这项荟萃分析对83项随机对早试验进行了系统评估,主要评估了ω-3,ω-6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系。所有的研究进持续了24周以上的时间并记录了参与者的血糖、胰岛素、HbA1c、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病情况。

  结果发现,长链ω-3摄入量并不会印象2型糖尿病的发生,HbA1c、胰岛素抵抗、空腹胰岛素和空腹血糖的水平也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每天摄入的长链ω-3脂肪酸超过4.4g则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风险上升有关。人们一直担忧长链ω-3摄入对于2型糖尿病风险的负面影响,而此次研究的结果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在考察ω-6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中同样没有发现有意义的结果,对于糖尿病的出现、胰岛素抵抗,HbA1c和空腹血糖水平同样没有什么影响。食用鱼油很可能无法预防糖尿病,但也不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长链ω-3、α-亚麻酸、ω-6或总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对于血糖大些和糖尿病风险有影响,因此没有理由鼓励人们补充长链ω-3脂肪酸来预防或治疗糖尿病。如果需要补充长链ω-3脂肪酸来降低甘油三酯的水平,每日的摄入量不应该超过4.4g以避免2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

  10

  母乳吃得多,孩子不怕胖

  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生下的孩子更容易肥胖,这可怎么办才好?其实解决的方法就在妈妈们的胸前!只要要多给你宝宝吃母乳,就能够有效降低孩子未来的肥胖风险。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显示,相较于没有获得母乳喂养的宝宝而言,母乳喂养的孩子肥胖风险能够下降44%!

  这项研究纳入了美国洛杉矶3707对母子的数据,其中13%的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27%的孩子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但也有23%的孩子每天会摄入超过3份含糖甜饮料。研究人员调查时,孩子的平均年龄为3岁,其中19%超重或肥胖。

  结果发现,对于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的孩子,如果能坚持单纯的母乳喂养,那么其总体上的肥胖风险就会降低44%。对于1-5岁的儿童而言,相对风险可以降低61%(HR 0.39, 95%CI 0.30-0.49),对于2-5岁的儿童而言风险可以降低60%(0.40, 0.28-0.58)。不过,这一系列的结果要求孩子不能摄入过多的含糖甜饮料,否则肥胖风险就会重新回升,如果孩子每天摄入的含糖甜饮料少于1份,那么也可以从母乳喂养中获益。研究还发现,没有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的孩子只要接受了母乳喂养,不论是否摄入含糖甜饮料,他们都不会太胖。

  研究人员指出,对于所有的母亲都应该督促她们坚持单纯的母乳喂养,并限制孩子摄入过多的含糖甜饮料。对于没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而言,母乳喂养能够让她们的孩子不怕含糖甜饮料带来的肥胖风险;而对于曾经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而言,她们的孩子更应该接受母乳喂养,以降低相关的肥胖风险。减肥,要从娃娃吃的第一口奶抓起!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相关专题
甜蜜医馆第2期:2型糖尿病,早用胰岛素助控血糖

绝大多数医生认为,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后别无选择的手段。但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是2型糖尿病治疗中极具潜力的治疗手段,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有助于长期血糖控制。事实上,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持有恐惧心理,该如何正确认识胰岛素?

特别策划
糖尿病
  • 参芪降糖颗粒

    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主治消渴症,用于II型糖尿病。[详细]

    去看看 ¥58.0
  • 糖脉康颗粒

    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益气固肾。用于气阴两虚血瘀所致的口渴喜饮,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胸中闷痛,肢体麻木或刺痛,便秘,糖尿病Ⅱ型及并发症见上述症候者。[详细]

    去看看 ¥42.0
  • 降糖宁胶囊

    益气,养阴,生津。用于糖尿病属气阴两虚者。[详细]

    去看看 ¥10.45
擅长糖尿病专家更多
  • 潘慧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领域: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 孙雪英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技术特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衰、脑梗塞、脑萎缩、慢性肾功不全、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胰腺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病、肝硬化、代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月经不调。以及湿疹、痤疮等各种疑难杂症等。

  • 蒋红玉深圳罗湖区中医院

    擅长领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血液病专业委员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深圳市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原副会长,深圳市人民医院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诊治范围: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慢性荨麻疹,暗疮,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病,不孕不育症,顽固性咳嗽,小儿消化不良,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养。主持和参与国家与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5项获科技进步奖。编著主编与参编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