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专题制作 > 201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年会 > 正文

中国糖尿病需“二次创新” 寻找适合的管理方法

2015-12-10 19:05:11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翁建平指出,中国糖尿病管理存在认知、体制、结构的三重矛盾叠加,需要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中国临床实践,进行“二次创新”,找到适合中国糖尿病管理的方法。

  2015年12月9-1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15)”在苏州举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建平在大会上指出,中国糖尿病管理存在认知、体制、结构的三重矛盾叠加,需要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中国临床实践,进行“二次创新”,找到适合中国糖尿病管理的方法。

  

翁建平

  中国糖尿病管理存在认知、体制、结构的三重矛盾叠加

  从1985年兰州会议开始,中国糖尿病学术界已经开始着手应对糖尿病大流行的问题。然而,目前中国依然面临着糖尿病流行带来的沉重负担。人均GDP 5000美元是非传染性疾病加速流行的拐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若不预防,后果不堪设想。

  从结构上看,中国糖尿病一直存在重治疗、轻预防;重2型,轻1型;重医疗,轻护理;重药物处方,轻健康指导和行为改变;重药物干预,轻血糖监测;重医生医院,轻患者、家属及其同伴等。

  从体制性上看,中国医疗体制仍处于30年前的资源,尤其优质资源短缺。另外,既往总体投资不足,体制内各方行为主体积极性调动不足,糖尿病相关需求又快速增长,供给不足导致“看病难”。行政管制失灵,市场机制混乱,导致“看病贵”。

  从认知上看,更关注疾病本身,而相对忽视患者的人性需求,医患双方都更多关注短期收益,生物标记物和中间替代终点的改变,而忽视长期随访和日常管理机制的建立。尽管糖尿病的诊断切点和治疗目标都是量化的,但治疗和行为改变是非量化的中国式“差不多”思维和行为。

  二次创新 寻找适合中国的糖尿病管理方法

  翁建平认为,要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深入中国临床实践,进行“二次创新”,找到适合中国糖尿病管理的方法。

  一方面,中国临床研究者的学术水平还不够,难以引领世界科技。另一方面,大量的现实需求没有被满足;有价值的科研一定是来自真实的需求,与其一味追新,不如踏踏实实研究中国患者的痛点和难点,找出切实的解决方案。

  中国1型糖尿病需要自己的经验与证据

  关于1型糖尿病,全球有三大流行病学研究——WHO DIAMOND(1990-1994年)、EURODIAB(1989-2003年)、SEARCH(2000-2015年)。WHO DIAMOND项目中国部分调查至今已过去20余年,中国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而且由于覆盖人群为15岁以下青少年,捕获-标记-再捕获法执行可能存在问题,加上各地数据的各种缺陷,均不能代表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

  直至2010年,广东省建立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了解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现状、起病特点,探讨1型糖尿病管理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起病DKA比例高,BMI低,病程相对短但慢性并发症高发,血糖控制差,达标率低。

  目前,尚无中国成人1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中国1型糖尿病登记管理项目将首次提供我国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且是覆盖全年龄段的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翁建平说道。

  翁建平指出,我国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虽然我国1型糖尿病相关临床、基础研究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开始被重视,无论国家把1型糖尿病纳入大病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还是设立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希望全社会对1型糖尿病予以关注、重视,并投入研究,积累中国自己的经验和研究证据。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